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招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备考策略 历史

“十七大”报告中的历史考试知识点

来源:www.hxecu.com 2025-01-22

历史

  1、科学进步观

  “科学进步观”是大会和报告的灵魂。“科学进步、社会和谐”首次作为进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需要写入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丰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报告首次对科学进步观的重要程度进行新的全方位定位,科学进步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要紧思想一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从历史视角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① 汉、唐等统治者倡导节俭、休养生息;

  ② 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统治奢侈腐化,民不聊生;

  ③ 建国初期工人常见拓展增产节省运动;

  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导致很多资源浪费,破坏环境;

  ⑤ 两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印度社会进步中的问题及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同问题及解决方法;

  ⑥ 中外科技收获等。

  2、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要紧保证,十七大报告对打造和谐社会描绘了宏伟蓝图。打造和谐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考试知识点,从历史视角来看,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天人合一”“兼相爱”“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都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和谐的追求和向往。千百年来,中国人冀盼“大同”,但世世代代的“大同”愿望终究只不过梦想。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顶多不过是少数人的“盛世”,普通大众照旧摆脱不了贫穷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其真实写照。

  复习中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方面去理解。重点把握中外历史上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和关于人类在不同时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

  3、台湾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家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况,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进步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进步新局面。”国家统一与分裂,尤其是台湾问题仍将是2008年高考考试命题的重点。2008年台湾大选结果将直接影响两岸关系的进步,台湾这个热门问题势必第三升温。

  复习时注意以下内容的考查:

  ① 中国古时候对台湾的管辖,尤其是从郑成功光复台湾的历史意义和清政府设台湾府的历史意义的角度,考虑分裂违背历史时尚、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的道理;

  ② 历史上台湾与国内的三次离别、国共两次合作;

  ③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倡导。

  4、改变民生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十七大报告初次把“民生问题”单列讲解,体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进步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回望国内五千年历史,“盛世”都是休养生息、民生改变的时段;“乱世”都是民不聊生、矛盾激化的时期。因此,民生问题不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只有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

  复习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 中国古时候史农田水利建设、土地规范和赋税规范的演变;

  ② 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

  ③ 历代农业的进步与新产品种的引进,侧重春秋战国、隋唐和明清三个时期;

  ④ 近代太平天国《天朝田亩规范》、孙中山民生主义等;

  ⑤ 中国现代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⑥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等。

  5、民主政治

  “公民意识”一词初次出目前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个人的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紧支撑。从历史视角来看,探讨新中国的民主法制的内涵是高考考试的要紧素材,特别在建设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更为重大。

  6、反腐倡廉

  十七大报告在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方位推进党的建设这两大多数,都讲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虽然文字不长,但论述很精辟,内涵丰富,对怎么样认识腐败问题、为何要反腐倡廉、如何进行反腐败斗争都进行了深刻讲解。其中四个关键字是“水火不相容”、“反腐倡廉建设”、“生死存亡”、“愈加重视”很引人注目,彰显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对于腐败问题,中共历来十分看重,反腐问题仍大概是今年高考考试考查的重点。

  从历史学科视角应该注意以下内容考查:

  ① 廉政兴国、腐败亡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史实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朋党之争等;

  ② 延安整风、七届二中全会、“三反”运动、整风运动;

  ③ 三大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④ 四种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复习时应该注意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7、和平进步

  报告中强调,中国将一直不渝走和平进步道路。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的关注,影响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崛起的道路,是当今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最大热门问题。

  从历史视角应该注意:

  ① 古时候史上西汉、唐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史实,新中国在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及收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收获,世界资本主义进步史上强国崛起的启示;

  ② 理解走和平进步道路是什么原因及做法,知道国内为建设和谐世界所做的不懈奋斗,剖析体现国内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理解加大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

  8、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用文明的方法对待生态,是人类文明形式之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初次写入报告,这是我党科学进步、和谐进步理念的一次升华,彰显中央对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决心。

  从历史视角注意以下内容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导致很多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危机、资源浪费,土壤荒漠化、气候变暖、等全球及地区性难点及解决方法等。

  9、新提法、新表述

  1.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由“建设”到“进步”。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收获。十七大报告将“建设”表述为“进步”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大家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的新征途。

  2.“总量”GDP变为“人均”GDP。这是对过去29年进步的经验总结。2002年以来,国内经济总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四,但除以人口总量,人均GDP位次仍然靠后。强调“人均”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国内经济社会进步和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更高需要。

  3.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拓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党对当今年代特点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4.从“转变经济增长方法”到“转变经济进步方法”。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进步,重点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进步方法上获得重大进展。

热点专题

  • 高考考试历史选择题迅速破解的5种方法

[]擅长突破高考考试历史

[]历史最后冲刺多看课本